国际关系专家沈丁立教授简介
教育背景与学术成就
沈丁立教授1961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复旦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他获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资助,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军备控制与国际安全博士后研究,为后续学术研究奠定跨学科基础。回国后,他加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晋升教授,1998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03年起任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家组成员。
沈教授是中国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的先驱,在复旦大学首创相关研究与教学项目,涵盖中美安全关系、国际核军备控制、不扩散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等领域。他主持或参与30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包括中印巴美核裁军与不扩散对话(“上海倡议”),并多次代表中国参与中美、中印及亚太安全与合作理事会对话。其学术成果丰硕,合编17部学术著作,发表2500余篇学术论文与文章,其中半数以多语种发表于国际刊物,如《华盛顿季刊》《欧洲世界》等。
社会职务与荣誉
沈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主任,兼任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轮值会长等职。他曾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第二任期战略计划顾问(全球仅40人,中国唯一代表),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美国艾森豪威尔奖学金(1997年)等荣誉。此外,他担任《当代亚太》《南亚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及《东方早报》《新民周刊》国际时评专栏作者。
2026年沈丁立教授擅长演讲主题方向
1. 中美战略博弈与全球秩序重构
-
核心内容:分析中美在科技、贸易、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模式,探讨两国博弈对全球治理体系(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冲击与重构。结合2025年中美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规则制定权争夺,提出中国应对策略。
-
案例支撑:引用2025年TikTok算法争议、欧盟《数字市场法》对中美科技企业的约束,评估技术冷战下的国际合作空间。
-
适用场景:国际关系研讨会、智库战略对话、企业全球化风险评估论坛。
2. 核安全与全球防扩散机制
-
核心内容:剖析国际核军备控制现状,探讨朝鲜半岛、伊朗核问题等热点地区的防扩散挑战。结合中国在核安全峰会中的角色,提出完善全球核治理体系的路径。
-
案例支撑:以202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成果、中美核力量透明度建设为例,评估多边机制的有效性。
-
适用场景:安全研究论坛、国际组织研讨会、公共政策论坛。
3. 亚洲地缘经济与政治格局演变
-
核心内容:分析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如RCEP、中欧班列)与地缘政治冲突(如南海争端、中印边界问题)的互动关系。提出中国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策略。
-
案例支撑:结合2025年中吉乌铁路通车、中俄天然气管道扩建,评估中国与中亚、东盟国家的利益契合点。
-
适用场景:区域国别研究论坛、政府外事部门培训、国际发展合作论坛。
4. 全球治理创新与多边机制改革
-
核心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提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创新路径。分析金砖国家扩容、亚投行运作等机制在区域安全中的作用,构建“欧亚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策略。
-
案例支撑:结合2025年全球气候峰会成果、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扩员,评估中国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
-
适用场景:联合国相关会议、国际组织研讨会、公共政策论坛。
5. 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变革
-
核心内容:探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如舆论战、网络攻击、军事智能化),分析中美在AI治理规则制定中的博弈,提出中国构建数字主权安全的路径。
-
案例支撑:引用2025年深度伪造技术滥用事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中美企业的约束,评估技术冷战下的国际合作空间。
-
适用场景:科技创新峰会、网络安全研讨会、数字经济论坛。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