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教授《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课程大纲
一、课程导论: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的战略定位与现实挑战
-
核心概念界定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两种经济模式的定义、特征及适用场景,理解其与区域竞争力的关联机制。
-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区域资源禀赋与政策环境,设计差异化发展路径,平衡外源依赖与内生增长。
-
价值观目标:树立内外协同发展理念,避免“外源崇拜”与“内源歧视”,推动经济主权与开放共赢的平衡。
二、理论框架:两种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与核心逻辑
-
外源型经济的理论解析
-
发展动力:依赖外部资本、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两头在外”(原料进口、产品出口)模式快速实现工业化。
-
典型案例:东莞模式——以低成本优势吸引外资,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但面临产能过剩、企业转移压力。
-
潜在风险:国际市场波动、低成本优势丧失、产业转移导致经济断层(如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差距扩大)。
-
内源型经济的理论解析
-
发展动力:依托本土市场、资源与创新能力,通过“内生增长”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韧性提升。
-
典型案例:浙江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体,通过“块状经济”形成产业集群,强调市场主导与自主创新。
-
关键要素:内需规模、技术积累、制度创新、人才储备。
-
两种模式的互动关系
三、实证分析:两种经济模式的区域实践与成效评估
-
外源型经济的区域实践
-
内源型经济的区域实践
-
成效评估指标
四、路径选择:两种经济模式的协同发展与政策框架
-
外源型经济的转型升级路径
-
从低成本优势到创新优势:通过研发投入、品牌建设、技术改造提升附加值(如东莞先进制造业增长案例)。
-
从生产车间到市场型企业:推动企业从代工生产向品牌运营转型,增强市场话语权(如东莞内销比例提升案例)。
-
从外源依赖到内外协同:利用外源型经济积累的资本与技术,培育本土产业链(如佛山“政银企村”模式)。
-
内源型经济的培育策略
-
激发内需潜力: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消费升级政策扩大本土市场(如浙江“共同富裕”实践)。
-
强化创新驱动: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企业主导的研发项目(如杭州数字经济创新生态)。
-
优化制度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机制,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
政策框架设计
-
产业政策:制定差异化产业目录,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集聚。
-
创新政策:建立创新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
人才政策:引进高端人才,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优化人才流动机制。
-
金融政策: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
国内成功案例
-
国际经验借鉴
六、课程总结与展望:构建内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
课程总结
-
未来展望
-
推动区域竞争力评估体系标准化,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加强区域间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
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适应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