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教授《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课程大纲
一、课程导论: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
-
全球气候治理与碳中和目标
-
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概念、能源安全评估体系及关键技术路径。
-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对能源安全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
-
价值观目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理解能源转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基础与战略路径
-
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框架
-
战略路径设计
-
能源结构优化: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推广工业余热回收、建筑节能设计,降低单位GDP能耗。
-
碳排放双控体系: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建立综合性考核机制。
三、能源安全评估体系与挑战分析
-
能源安全评估体系构建
-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挑战
-
资源分布与利用效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分布特点,能源利用效率与能源安全的关系。
-
外部依赖与地缘风险:油气进口依赖度、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
绿色转型压力:技术转型难题(如高效储能、碳捕集技术成熟度不足)、初期投入成本高昂、融资渠道单一等。
四、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与政策框架
-
关键领域转型举措
-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光伏、风电、氢能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与示范项目带动。
-
智能电网与能效提升:通过智能电网优化电力分配,推广工业余热回收、建筑节能设计。
-
绿色交通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应用、多式联运体系构建。
-
工业低碳化进程:氢能炼钢、碳捕集技术(CCUS)等低碳技术应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
-
政策框架设计
-
经济激励政策:税收减免、补贴、绿色信贷等工具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
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覆盖资源利用、污染防控、生态保护的综合性法律框架,明确企业环保责任。
-
国际标准对接:参考国际绿色认证体系(如ISO14001),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
五、能源安全保障的应对策略与制度创新
-
技术突破与创新驱动
-
制度与政策创新
-
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环保、能源、工业等部门职能,形成政策合力。
-
绿色金融支持: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
国际合作框架:参与国际碳市场建设,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国际合作。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
国内成功案例
-
国际经验借鉴
七、课程总结与展望:构建绿色低碳与能源安全协同发展新格局
-
课程总结
-
未来展望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