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的演进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上半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牵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能源转型筑牢生态根基。这一阶段,我国在清洁能源供给、化石能源清洁替代、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构建。
而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部署实施,能源革命正式迈入下半场,人工智能成为核心驱动力。徐锭明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更是认知革命,其与能源工业的结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要重构能源体系与生态。如果说上半场解决了能源“绿色化”的基础问题,下半场则要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能源“智能化”质的飞跃,让能源生产更高效、配置更精准、使用更智能,为能源强国建设注入核心动能。
能源革命的核心载体是电力系统的变革,徐锭明将其概括为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的协同升级。微观层面,传统电力系统以火电为主体,存在即发即用、调节能力薄弱、各环节相对独立等局限,而“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微观电力生态系统,实现了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存储的协同联动,破解了弃风弃光弃水等难题,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奠定了基础。
宏观层面,电力生态系统正从“源-网-荷-储”的1.0版,升级为“电灯-电报电话-电动机无线电-互联网-人工智能”的2.0 版。这一演进源于人类对电力使用的认知深化:从最初的电灯照明,到电报电话实现远距离通信,再到电动机与无线电拓展应用场景,互联网将全球能源网络互联,而人工智能作为第五个终端节点,为宏观电力生态系统画上闭环。徐锭明指出,这一宏观体系既涵盖电力生产的全链条优化,更体现电力使用的全场景延伸,标志着人类对电力的使用进入智能化、全景化时代。
| 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质:安全、低碳、高效、数字、智能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而新型电力系统是核心支撑。徐锭明强调,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安全是基本要求,确保能源供应不中断、网络不瘫痪,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屏障;低碳是重要目标,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稳步实现碳达峰目标;高效是关键要素,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提升能源生产、传输、使用的全链条效率;数字化是重要特征,以数字技术重构能源市场与商业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智能是根本保障,依托人工智能破解新型电力系统运行难题,实现动态平衡与智慧调控。
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打破了“源随荷动” 的传统模式,呈现出分布式、波动性、随机性等新特征。这就要求必须跳出传统电力系统的思维惯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管理瓶颈,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调控”的转变。
面对能源转型的复杂挑战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任务,人工智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徐锭明通过五大核心归纳,阐明了AI赋能能源革命的关键路径:
其一,认知突破是前提。当前我国能源领域仍存在在传统电力系统中打转的现象,灵活用电能力有限,过度依赖火电调峰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这本质上是认知停顿的表现。人工智能带来的认知革命,将彻底打破思维惯性,推动能源行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模式转型。
其二,破解难题是核心。电网发展面临六大挑战,而人工智能能够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帮助选择最优技术路线、构建高效经济模式、完善灵活运营机制,实现电力系统的动态平衡。
其三,精准管控是关键。新型电力系统的“新”体现在以新能源为主体、数字化为经络、智慧化为共享,其复杂性远超传统系统。徐锭明引用李立浧院士的观点强调,只有依靠人工智能才能管好新能源。
其四,理念革新是支撑。在AI与能源深度融合的时代,全球顶尖电力专家都在重新认知电力工业。美国加州圣巴巴拉世界商业学院创始院长提出的氢能微电网理念得以复活,正是这种认知革新的体现,而我国在辽宁铁岭实现的大容量风电离网制氢一体化技术,被院士定性为“里程碑”式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相关领域的领先探索。
其五,产业变革是目标。国际能源署在《能源和人工智能》特别报告中指出,没有能源就没有人工智能,而AI将有能力改变能源部门。徐锭明进一步阐释,今天的AI是能源消耗者,明天必将成为能源生产的赋能者,推动能源产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能源革命下半场的大幕已然拉开。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电力生态系统将实现微观与宏观的协同优化,新型电力系统的五大特质将充分彰显,氢能、核聚变能等未来能源将逐步落地。正如徐锭明所言:“在新的能源未来,如果它不存在,我们就要创造它。” 以人工智能为笔,以绿色发展为墨,我们必将在能源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