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耀 | 李培林 | 陈柳裕 | 张占斌 | 冯仕政 | 杨瑞龙:中国式现代化什么样?人大官宣大模型!
10月30日
第二届江山论坛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第一时间学习贯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启动“中国式现代化大模型”重点工程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
共赴“十五五”新程
全球发展智库首席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应邀出席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并致辞。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培林,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柳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张占斌,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等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主持开幕式。
林尚立在致辞中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攻坚克难中阶梯式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进程,需要以思想理论坚定前行信心、以科学指标校准方向。本届论坛旨在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可测量、可感知、可模拟的实践方案,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估体系构建。希望各方以“江山论坛”为纽带,凝聚共识、携手共进,坚守人民立场、构建民生导向的评价体系,坚持系统观念、搭建多维协同的评估框架,推进动态优化、构建与时俱进的评估机制,彰显中国特色、塑造中国自主的评估范式,为“十五五”时期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为国家繁盛、民族永续、人类和平贡献力量。
朱光耀,李培林,陈柳裕,张占斌,冯仕政,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团队代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敏雪共同启动“中国式现代化大模型”重点工程。“中国式现代化大模型”将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通用大语言模型为技术基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监测评价数据集和专属大模型,通过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智能决策等交互功能,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可视化展示和专业分析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李扬主持启动仪式。
朱光耀以“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举世瞩目,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既造福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向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稳步迈进,相信“十五五”时期,我国在实现自身发展时也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四大全球倡议,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李培林以“‘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民生建设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民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抵御各种不确定性冲击、利用“丰富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利用“社会结构改进潜力优势”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力量。
陈柳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现代化”也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从时代课题的契合性、框架结构的完备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三个维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省域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源头和逻辑起点。
张占斌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努力谱写‘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要突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放在至关重要位置、把“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作为重要目标、突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突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突出“人民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立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杨瑞龙以“‘十五五’时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依托新质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引擎。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打造适宜的“政府与市场合作”新格局、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等解决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障碍与问题,推动实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青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监测与评价中心主任李静萍发布《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报告(2025)》。报告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方法,对2020—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并基于测算和分析结果,从经济安全、民主政治、文化服务、民生保障、污染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对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针对性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发布《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浙江篇)》。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实践演进阶段进行梳理,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制度创新破除发展桎梏,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从实际出发、发挥区域优势、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未来不断拓展省域现代化路径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友文主持报告发布环节。
当日下午,5个平行分论坛在五地同步举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分论坛在北京举行,发布报告《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实施路径及对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践”分论坛在宜宾举行,发布案例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长江经济带》;“奔向‘十五五’:特区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发布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研究(2025)》;“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智慧治理实践”分论坛在苏州举行,发布报告《智慧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岸融合发展实践”在福州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十五五”时期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展开交流研讨。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浙江省委党校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承办,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统计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监测与评价中心协办。5个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深圳研究院、苏州校区(智慧治理学院)、福州研究院主理。
“江山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重点打造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平台,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用实践促发展,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主线,通过邀请政府领导、两院院士、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顶尖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对话,深化研究阐释、贡献创新思想、传递价值取向、引领舆论思潮,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特别支持: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统筹:赵禾
文字:赵禾 王文悦
图片:崔晨
排版:叶子 辛予溪
责编:丁雪茹
邀请授课:联系客服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嘉宾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