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简介
学术背景与职业履历
龚鹏程为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1956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西吉安。他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及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2004年起,他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并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19年起任山东大学文学院专任讲席教授,现任卢森堡欧亚大学马来西亚校区校长。其学术研究横跨国学、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著有《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文学批评的视野》《中西论衡》等专著逾160种,主编《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等大型国学普及丛书,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荣誉。
学术影响力与文化贡献
龚鹏程以“融通古今、横贯中西”为学术特色,擅长以跨学科视角重构传统文化脉络。例如,其《有文化的文学课》通过天文地理、衣食住行等文化语境揭示文学创作与社会、国家的深层联结;在《中西论衡》中,他以西方理论为方法,探讨中西方文学、哲学、艺术、法治、科学、宗教的异同与融合,提出“中土传统经世致用之学与欧美现代后现代理论结合”的实践路径。他长期致力于国学普及与文化传承,通过演讲、办刊、讲学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如提出“国学教育不限于语文和公民教育”,主张“在生活中学习教养”。
2026年龚鹏程擅长演讲主题方向
基于其近年研究重点与文化实践,2026年龚鹏程的演讲主题将围绕以下方向展开:
1、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影响
核心内容:以“中华文化去过哪里?”为主题,解析中华文化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传播轨迹,探讨其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例如,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或儒家思想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中的作用。
案例支撑:结合其在马里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的演讲经验,通过具体案例(如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外华人社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展现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国际视角:对比中西方文化传播模式的差异,提出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播理念对当代全球治理的启示。
2、中西文化比较与融合
理论框架:以《中西论衡》为基础,深入探讨中西方在文学、哲学、艺术、法治、科学等领域的异同。例如,分析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对比,或中国书法艺术与西方抽象艺术的共通性。
现实应用:提出“中土传统经世致用之学与欧美现代后现代理论结合”的路径,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工智能伦理、全球化治理)。
案例分析:结合其在韩国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上的演讲,以佛教经济学为例,解析中西方在劳动观、商品观、利益观、消费观、生活观、资源观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中道”思维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国学传承与教育创新
教育理念:批判职业化、分科化的现代教育模式,主张回归“以经典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例如,提出“国学教育要读诗,诵读经典”,通过经典阅读培养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实践路径:结合其主编《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经验,探讨如何通过生动流畅的文笔讲解中国文化真谛,使国学教育“活泼明白、深入浅出、趣味化、生活化”。
案例支撑:以其在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的演讲为例,分析如何通过跨学科视角(如文学与历史、哲学与艺术)重构传统文化脉络,激发青年学子对国学的兴趣。
4、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生活美学:从饮食、服饰、建筑、节日等日常场景出发,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分析苏东坡的饮食趣事与当代美食文化的关联,或传统节庆礼仪对现代家庭关系的塑造。
社会治理:结合其在新加坡道教学院、城隍庙等地的调研经验,探讨华人信仰(如儒家、道教、佛教)在社区建设、社会互动、宫庙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传统文化赋能现代治理”的路径。
案例分析:以“侠文化”为例,解析历史真实与文学解构中的侠形象,探讨侠文化在近现代的重塑及其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5、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学术话语构建
理论突破:批判西方学术范式对中国研究的误解,主张基于中国实践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例如,提出“不讲感情,不可能懂中国诗;不讲感通,不可能懂中国思想”,反驳西方理性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片面解读。
方法论创新:强调社会调研与实证分析,反对“思想殖民化”,推动学术成果本土化。例如,通过爬梳文献,重新认识儒家思想及生活美学,打开一扇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户。
国际对话:以“世界文明的转换与儒学”为主题,探讨儒学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提出“儒学不是适应现代,而是超越现代”的观点,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中国方案。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