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高中那会儿,我们历史老师就给我们看过一个讲座视频,题名《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个人在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讲者,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金一南,他居然能把黨史讲得如此妙趣横生且立意高远,令个人确实很是赞叹。
待到大学期间,我们学校某位老师又再一次给我们安利了这一视频,继而更进一步加深了个人对他的印象。后来,这金一南教授,还被我们校长邀请,去了我们学校进行了一番参观,并手书“百年树人”四字,以作勉励。
当然,对个人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金一南教授的代表作《苦难辉煌》。这书是一部通俗黨史著作,大体描述了国际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的苦难辉煌历程。
这书一经出版,便风靡于世。不仅在市场上反响很大,在体制内,也几乎是黨政干部首选必读书目之一。
在市场上,该书是当年各大排行榜上的顶流畅销书,狂销上百万册,本书作者金一南教授,更是凭借该书版税收入400万,于2011年,一举登上了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十一名。
在体制内,据此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披露,最高领导人与一些省部级干部聊天时曾推荐过该书。
而据环球人物杂志在对他的一则采访之中,更是侧面验证了这则消息。
记者许陈静、李静涛、王乐然在2014年第5期《 环球人物 》杂志文章《中国军人的担当》披露:“金一南在湖南、湖北、吉林、江苏等地讲课时,省里的黨政领导不约而同地告诉他,最高领导人推荐他们读《苦难辉煌》。
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完书后,专门约金一南谈这本书。一位领导同志说,他是在福建一个小地方的书店里发现这本书的,翻开前言,就被深深吸引。”
但有关这本书的争议也是蛮大。其中最为严厉的批评,当属著名中共黨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所撰写的一文《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评金一南〈苦难辉煌〉》。
他在本文之中提到那会儿,为了庆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有些记者编辑就写了一些文章,发给他,让他过过眼,看有没有基本的史实错误和硬伤,结果发现了不少错误。而这错误的来源,就在于这些编辑几乎都是摘引的《苦难辉煌》一书。
在这个条件之下,他就拜读了这本书,但显然,这书让他大失所望。他在《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评金一南〈苦难辉煌〉》一文之中开篇就说:“评这样的书,实在让人痛苦;用这种方法写书,实在误己误人误社会。”
并认为“金书其实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意图,把学界同人各种研究著述按其需求剪切拼接,加工“串烧”,再结合自己随性发挥的文学性语言,打造出来的一种速成品……
作者写此书的立意或许真是可圈可点,只可惜,如此不讲规矩,不顾深浅,拿激情议论来代替客观扎实的学术研究,把立论建立在种种错抄误读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怕是如同把漂亮的建筑建在沙堆上一样,既经不起推敲、验证,也难有任何持久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杨奎松教授在本文之中绝不是不着边际的宏观空谈,而是针对该书诸多细节谬误有的放矢。
譬如他在文中指出:“维经斯基(早期共产国际帮助中国成立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人物之一)1920年到底什么时候来华?本页讲的是3月,29页写的是4月,可知作者抄这则资料是见是3月,就写3月;抄下资料见是4月,便原封不动照抄4月。
至于两者时间上有什么矛盾或出入,就不去管了。事实上,有关维经斯基来华时间有许多档案、信件、回忆史料,也有学者专门撰文做过考证,是4月而非3月。”
诸如此类,他那一篇文章列举了很多。在2016年,金一南教授推出了本书的修订版,他在书中前言说:“《苦难辉煌》2009年出版至今,发行量已逾百万。今天修订,首先为补缺、正误。
本书涉及大量历史事件和众多历史人物,成稿年代资料不像今天这样丰富,查询也不像今天这样便捷。”
他也坦言书中之前存在一些史实谬误。他说:“又如初稿曾以石原慎太郎为“九一八”事变灵魂人物石原莞尔之子,这一失误现在也得到纠正。”
还在修订版本正文结束之后,罗列了247项参考资料。因而,对于杨奎松教授指出金书没有参考文献等内容,显然金一南教授在修订之中进行了填充。
但有关杨奎松教授认为金书在部分内容剽窃了他编写的一些内容及其著作内容,金书却并没有在修订版本之中回应。
如杨奎松教授指出金书在37页开始的内容:“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之前,不管是南陈还是北李……”
与他编写的《有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一些情况》,《党史研究资料》1990年第4期,以及其著作《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有意思的是金一南教授在修订版的附录参考资料之中,并没有罗列杨奎松教授的任何一本学术著作以及参考资料集。
在个人看来,首先,我觉得这书并不是所谓的黨史学术研究专著,实际上,它的图书分类都放在文学领域里边。
如果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于陈寿的《三国志》,它更像是一部演义作品,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本人的文学想象力以及汹涌澎湃的个人激情。
对于杨奎松教授看来,这是学者的大忌,但在个人看来,这恰恰是本书最能吸引我的地方。
就好比,当年个人对什么《论语》、《道德经》啥的本来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在接触了南怀瑾先生的系列著述作品后,对这《论语》和《道德经》,那是突然之间,发自内心的兴趣满满。
而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一书,也是被一帮学者们骂得很惨,像北大教授张中行、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晋如等人,他们纷纷撰文批判南怀瑾讲解的《论语》那是罄竹难书,哪哪都是问题。
可在我看来,我那会儿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时,压根就没如此较真,也没针对某个知识点思索得如此之细微,反而最大的收获是在整体上点燃了研究《论语》的激情和兴趣,因而,买了很多讲解研究《论语》乃至儒家文化的著作。
在这过程之中,我也知道很多学者对《论语》的专业解读,譬如杨伯竣注解《论语》的版本、钱穆注解读《论语》的版本、李零注解《论语》的版本等等。
但问题在于,倘若一开始,我就看到了这些学者研究的著作,那真不见得能发自内心的升起对《论语》的探究欲。
因而,对我而言,那些学者反反复复掰某个细节知识点的谬误,认为会误导读者们,其实对于我这个读者而言,压根不影响,因为,我看完也不可能记得如此细节的知识点,基本都忘了,除非,我自己亲自去解读《论语》。
那像金一南教授这书《苦难辉煌》对我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他刺激和点燃了我对黨史的強烈兴趣,也对我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启蒙。
至于这些细节的知识谬误,在我看来,是无伤大雅的,而且人家也不是不改正,还是修订了。而有关学术剽窃,在个人看来,他不一定非得参考杨书编的那些资料才能写出来,难道全天下,就只有杨书记载了那件事以及那些事情的原始资料?
其实并非如此,譬如有关维经斯基的资料,像《董必武谈维经斯基》以及杨云若、张注洪等编译:《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等著作也有所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人看来,金一南教授能形成这样的文风跟他成长经历也或许密切相关。他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纯正学者,也并没有从大学本科教育开始,就接受过长期专业体制内的学术训练。
相反,他的一系列实践经验,使得他的演讲以及文风不仅接地气,还始终富有浓厚的真切情感。
在这一点上,他也特别像著名历史学者黄仁宇,原来是军人,到了中年,才开始有志于成为学人,因而,他晚年写的《万历十五年》,也是完全迥异于一般历史学术著作,但却在大众图书市场畅销几十年至今。
该书不仅是历史领域的顶流畅销书,也实现了历史类著作的破圈效应,点燃了全社会不同年龄段以及各个阶层对历史的兴趣。
金一南教授于1952年2月出生于云南。他老爹金如柏,乃是开国少将,在革命时期,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在他去世之际,当时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分别送了花圈。
他老妈郑织文,也是一名优秀的共產黨員。在她16岁之际,因受中国共产黨领导的一二·九爱国抗日运动影响,便选择抛弃了相对富裕的家庭生活,去往了革命圣地延安,参与伟大的革命事业。
经由他父母的背景,显而易见,这金一南教授,是妥妥的“红二代”身份。但他这个身份,在那个世纪那个特殊年代,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当年他老爹在那会儿,被扣上了好几鼎莫须有的罪名和帽子,还因此入狱五年。而这个时候,金一南也被其老爹身份影响,在初中毕业后,就分到一个工厂里边参与改造,成了一名烧阿司匹林药片瓶子的学徒工。
因工作比较认真,被工厂选去学车工。他这学习的韧劲可非同寻常,据说到了晚上凌晨一点,别人都休息了,就他还在学习。
1972年,年满20岁的金一南选择了参军,来到了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通信团,成了一名无线电技师。在这里,他学习得也比较扎实刻苦,很快就被团里评为技术能手。
在此期间,他还利用别人休息或者玩乐的时间进行阅读。据他自己在奥鹏教育举办的“2019年爱·奋斗的你”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提到:
“以前我在军区通讯团做无线技师,冬天寒风凌冽,屋子窗户根本糊不住,早晨醒来发现脸盆里的毛巾冻得梆梆硬。就在那个宿舍里,我把一本哲学史简编全部啃透,用红笔蓝笔铅笔,记了大量的笔记。”
另一方面,他的军体训练也极为出色,没多久,他就成了连队的军体教员,还和战友们在部队的运动会上一块夺得过军体项目的团体金牌。
1984年,他老爹金如柏去世那年,他被分配至分配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的前身之一)。在这里,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本想去图书馆好好看书学习,没成想,领导分配他去学校在西北建设的工厂里边搞生产经营。
直到三年后,他才如愿以偿,被分配到了图书馆。这一年,他已经35岁了。在这一年,他还与自己此前的几位故友进行了会面,发现他们学历,不是研究生,就是本科生,而他自己还是个初中生。
为此,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危机。据他自己在奥鹏教育举办的“2019年爱·奋斗的你”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提到:
“那次聚会之后,我参加了自学高考。在大约3平米的小屋子里面,满墙、满桌、满地的图表,红笔、蓝笔画得密密麻麻,累了就躺在办公桌上,枕个抽屉睡一会。我用两年时间考下了党政干部自学大专,迄今为止这是我的最高学历。”
与此同时,他泡在图书馆里边,一边学习外语,一边阅读写作,曾写过一本自己的专著《装甲战》,但比较可惜的是,当时这书送到出版社后,被编辑弄丟了。
步入九十年代后,中国的计算机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电脑开始步入人们的视线,而彼时的金一南先生也赶上了这波技术浪潮,开始学习起了电脑的操作方式,而他习得这个技能,在当时对他也是助益颇多。
1998年,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切尔克特预计来国防大学访问。当时国防大学的校领导组织学校教职员工召开会议,一块商讨接待事宜。彼时,已经升任为国防大学图书馆情报室主任的金一南也参与了会议。
就在这次会议上,金一南的发言令在座的各位领导都刮目相看。一方面他会操作电脑,另外一方面他会英语,因而他就结合这二者的能力,把切尔克特的身份履历、个人近照以及近期发表过的文章通通都下载了下来,做成了一份资料,给在场的诸位领导进行了简要汇报。
这一下,金一南成了学校各大领导争相竞争的“香饽饽”。就在这第二年,他被调任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际关系教研室担任教员。
2000年,他又去往英国皇家科学院进修,也是在这里,一次课业作业契机,开启了他讲演《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大国崛起》的先声。
自此,他的人生仿若开了挂一样,一路飙升,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2004年起任职于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
在这个时候,他的名声已然不止局限在国防大学内,在社会各界也影响颇大,尤其是在黨政机关,他们经常邀请金一南先生前去讲课,而每一次金一南先生一讲课完,他们都评价相当高,可以说人家的名声,就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精彩纷呈的演讲打出来的。
在2006年,金一南教授被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嘉奖,获评二等功。据当时最高领导人签署命令通令指出:
“他(金一南)多次应邀到中央黨校、军内外院校和地方黨政机关讲授国家安全战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了“一南军事论坛”专题节目,为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他自己这大器晚成的成功秘诀,他曾在奥鹏教育举办的“2019年爱·奋斗的你”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总结为:
“从来没有厌弃过自己干的任何工作,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干的任何工作!
当工人被成为天生的好车工;到部队当无线技师被称为天生的好技师;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当管员被称为天生的好管员;走上讲台当教师被称为天生的好教员。
只有我自己知道,哪有什么天生的呢,我就相信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热爱生活,从热爱工作开始,一个人如果热爱祖国,从干好工作开始。整天埋怨,整天牢骚,根本不爱干自己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了。”
有关这部分内容,个人必须指出的是,金一南教授干一行,爱一行,第一,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高质量的学习;第二,是善于在每个阶段都积累实力,抓住机遇,慢慢的跃迁;第三,开局就在国防大学,提供了很好的锻造与能力晋升平台。
到2009年,当时最高领导人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主持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五次集体学习。这次会议,邀请了两名讲师,其中之一就是金一南。
2016年,时任最高领导人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邀请了10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就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金一南教授就是10名学者其中之一。
在企业界,华为的任正非对金一南教授也推崇备至,不仅经常转发他的文章,号召大家学习,还专门邀请他去华为讲座,自己本人也亲临现场进行聆听学习。
那为何这政治界以及企业界领导人会对金一南教授如何认可呢?在个人看来,虽然金一南教授不是一个企业家,也不是一个政治家,但他经由对黨史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学习,铸就了其在战略研究领域方面的深刻洞见。
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演讲没有学究气,也很接地气。虽然每次演讲都旁征博引诸多思想观点,但他总能巧妙的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观点紧密的串联起来,编织在一起,构筑出他的思想蓝图,因而他的一些思想论断,不仅鞭辟入里,高屋建瓴,也让人听得饶有趣味,发人深省。
除却前文提到其所著《苦难辉煌》外,他还撰写过《心胜》、《为什么是中国》、《胜者思维》、《大国战略》等多部著作,而这些著作也大体跟战略密切相关。
对于何为战略思维?金一南教授在《心胜》一书之中有过精彩的论述,譬如他说:“战略思维是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并认为“真正高明的领导者,最大的本事并非今天人们分外推崇的“沟通”和“协调”,而是从纷繁复杂的万物万象中,发现重心是哪里,枢纽在何处。”
这也或许是我们普通人看金一南教授演讲或者书籍的另一层动因所在,不仅可以饶有趣味的了解认识黨史,更能在这其中获得经营自己人生或者事业战略的方法。
参考资料
【1】许陈静、李静涛、王乐然,2014年第5期《 环球人物 》,《中国军人的担当》
【2】杨奎松,《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评金一南〈苦难辉煌〉》
【3】金一南,《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
【4】武天敏,《金一南:名教授曾经是个烧瓶工》
【5】金一南,《苦难辉煌》
【6】金一南,《心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