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卫萍教授《全球稳定币竞争与中国策略》课程大纲
一、课程导论:稳定币——数字时代的货币新形态
1、稳定币的定义与分类
核心特征:锚定法币或资产、维持价值稳定、区块链技术驱动。
类型划分:法币抵押型(如USDC)、加密资产抵押型(如DAI)、算法稳定币(如已崩盘的UST)。
2、全球稳定币市场格局
规模与增长: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值突破2700亿美元,USDT、USDC占据90%以上份额。
地域分布:美国主导(99%市场份额),非美经济体(如欧盟、中国香港)加速布局。
二、全球稳定币竞争的核心逻辑
1、美国的战略意图与政策框架
《天才法案》(GENIUS Act):确立联邦监管框架,要求100%美元储备、双层监管(联邦+州),强化美元霸权。
动机分析:解决美债融资难题、维持美元全球主导地位、应对“特里芬悖论”。
风险与争议:超发冲动、监管套利、对中小经济体货币主权的侵蚀。
2、非美经济体的应对策略
开放型(如新加坡、中国香港):通过立法建立透明监管框架,吸引全球资本。
防御型(如新兴市场):严控私人稳定币,推进央行数字货币(CBDC)。
平衡型(如日本、欧盟):有限开放,强调与传统金融协同。
三、中国在稳定币领域的战略定位
1、中国稳定币发展的现实约束
政策环境:2017年禁止境内加密货币交易,但近期对稳定币关注度提升。
市场基础:离岸人民币规模有限,数字人民币(eCNY)试点推进,但跨境支付场景受限。
2、中国策略的三层架构
第一支箭:离岸人民币稳定币(SRMB)
目标:服务“一带一路”贸易结算,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案例: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供应链金融,但规模受限于离岸人民币总量。
第二支箭:中国版美元稳定币(Panda-USD)
设计:以美国国债为储备,支持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形成“融资-使用-回流”闭环。
争议:可能强化美元霸权,但可激活中国持有的美债储备。
第三支箭:全球币(Global Coin)
目标:锚定一篮子货币(美元28-30%、人民币25%、欧元25%等),重塑国际货币格局。
战略意义:通过权重设置引导预期,纳入沙特里亚尔等货币,动摇石油美元体系。
四、稳定币竞争的风险与挑战
1、系统性风险传导
案例: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引发USDC脱钩危机,暴露储备资产透明度缺陷。
风险点:抵押品质量、智能合约漏洞、市场恐慌引发的“死亡螺旋”。
2、监管套利与司法冲突
典型场景:欧盟用户通过VPN绕过MiCA法规,使用美国稳定币服务。
反洗钱挑战:链上交易伪匿名性,监控覆盖率不足40%。
3、技术攻击与安全漏洞
案例:2024年Curve池遭重入攻击,导致DAI短暂脱钩,损失4500万美元。
五、中国的应对路径与政策建议
1、短期策略:依托香港构建离岸试验田
监管沙盒:允许科技巨头(如京东、蚂蚁集团)申请稳定币发行牌照,试点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场景。
制度创新: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禁止证券化、杠杆交易等高风险行为。
2、中期目标: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国际化
技术升级:分层可控技术、智能合约安全、系统高并发能力。
场景拓展:通过mBridge等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效率。
3、长期愿景:争夺全球数字金融规则制定权
规则输出:在储备资产透明度、链上监管、反洗钱等领域建立中国标准。
战略定力:避免与美元正面竞争市场主导地位,聚焦削弱其霸权基础(如过度金融化、制裁滥用)。
六、互动研讨: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案
1、案例辩论
辩题:“中国应否发行全球币(Global Coin)?”
2、模拟决策
分组设计中国稳定币战略实施方案,并评估其对国际货币格局的影响。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