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新,这次回老家事儿挺多,主要是带女朋友见家长。感觉还不错。
记得国庆前聊到某个大V的房地产广告,后台有读者留言,说想听听我对这事怎么看。
这不是刚好假期在家刷手机,看到央视《面对面》的那期节目,主角是朱民。
他讲的挺有意思的,尤其讲房地产的时候,基本能看出上面对未来楼市的态度。
咱们今天就顺着这事,聊聊央视到底在释放什么信号。
朱民这个人吧,分量不轻的,干过央行副行长,当过IMF副总裁,现在在清华搞金融研究。
这次央视请他来,我猜不是随便找个人聊聊天,应该是想让他在这个时间点给全国老百姓打剂”强心针”。
这次节目主题叫“方向与信心”,光听名字就知道意思了。告诉大家别慌,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节目一开始还挺正能量的,聊外贸,聊消费,气氛都挺轻松的。
他没拐弯抹角,第一句话就是“房地产需求会减少,估值会下降”。在央视这么严肃的节目里,这么直白地说房价要降,这是比较少见的。
主持人明显也愣了一下,赶紧插话问他:“会不会影响信心?”。要知道,这种打断在采访里其实挺忌讳的,但主持人为什么要打断?
因为节目主题是“方向与信心”,不能让专家一直往“房价下跌”这个方向说下去,不然整个氛围就彻底垮掉了。
可朱民的回答反而更有意思,他说:“如果你认识到这件事,就不会影响信心。如果你买房子还想像90年代那样涨100倍,你永远没有信心,你一辈子都没有信心,你的孙子都没有信心”。
意思很清楚:别再指望房价继续无限上涨了,那种时代过去了。你要是还活在过去那个逻辑里,你永远都会焦虑。
如果房价持续上涨,老百姓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意味着吃穿用度全被压缩,其他消费都被挤走了,经济反而更脆弱。
资产派的观点是:房子就是居民最重要的资产,稳住房价就是稳住老百姓的财富,也就是稳住经济。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朱民能在央视的公开场合,把“成本派”的观点敢说得这么透?
我感觉这本身是一个信号:高层已经在倾向于接受房地产的泡沫时代过去了这个现实。
之前大家习惯性觉得政策会救房价,但政策真要救的,其实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点其实文件已经说的很直白了。大家应该耳朵都听出茧来了吧。
如果房价下跌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政府没必要花大力气去托。换句话说,救的是金融体系,不是你住的房子。
到这儿,节目的画风就有点戏剧性了:开头是信心满满,聊到楼市突然压下去,然后主持人赶紧控场,最后朱民又用“接受现实也是信心”把主题串了回去。
你要说央视不懂控场,那肯定不可能。说朱民不知道分寸,那也不至于。
我有种大胆的猜测,他们是故意的——要让大家听到一个清晰的信号:别再幻想房价无限上涨,真正值得信心的是中国制造业,是新兴产业,是未来的方向。
至于朱民为何会说房价很难再涨?
这背后其实有一套特别现实的逻辑,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人口。
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拐点很明显了,出生率连年下降,结婚率也断崖式下跌。
大家都知道买房最大的动力是结婚生娃,可现在年轻人结婚的少了,生娃的更少了,自然需求就跟着下来了。
朱民提到一个数据:咱们人均住房面积已经42平米,达到了欧洲的水平。
可问题是,我们的人均GDP只有欧洲的一半不到。
这意味着我们的房子数量和面积已经够了,但收入没跟上。
这种情况下,你指望房价还能再翻倍,几乎是很难的。
第二个因素是供给。
过去二十年,全国各地疯狂盖房子,很多三四线城市根本没人了,还在大兴土木。
这次国庆回家,刚好在县城里走一圈,房子一个比一个新,价格却没人接盘,大多都空置在那里。
我到网上仔细查了下数据,全国的住房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刚需人口。
用经济学里最简单的一句话总结:供大于求。
供过于求的东西,价格自然下不去哪里涨。
第三个因素是心态的变化。
过去买房子,大家都觉得是稳赚不赔,哪怕掏空六个钱包也得上车。
可现在呢?一旦大家意识到房价未必能涨,甚至还可能跌,整个逻辑就变了。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预期转弱嘛。
对,就是预期。
一旦预期彻底转了弯,市场就不一样了。
过去你恨不得提前透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买房,现在很多人反而在想:“我为什么要当接盘侠?”
这也是朱民在节目里提醒大家的点——如果你还指望像90年代那样房价100倍往上涨,那你这辈子都不会有信心。因为这种预期本身就是不可能再发生的。
第四个因素是政策的取向。
以前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卖地就是大头收入,当然要想方设法托住房价。
现在中央定调是房住不炒,而且大力推动租赁市场。
朱民还特意提到欧洲的例子,说很多国家年轻人一辈子租房很正常。说实话,十年前要是谁敢在央视节目里这样说,估计要被喷成筛子。
可现在官方开始强调租房的合理性了,这本身就说明未来的方向是“降低住房在家庭支出里的比重”,而不是继续推高。
有人可能还会问,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房价一定会一路跌下去?
也不至于。
朱民也没说“崩盘”,他说的是“很难涨”。
注意,这中间差别可大了。
房价短期下跌,长期企稳,这是最可能的走势。
换句话说,别再指望靠房子发财,但你真要说它马上归零,也不现实。
毕竟大城市还有需求,毕竟房地产在中国经济里依旧占了很大比重。
真正危险的是局部性的烂尾盘和债务风险,但这个层面政府一定会兜底。
所以总结下来就是:人口少了,房子多了,收入没跟上,政策方向也变了。
四大因素叠加在一起,决定了“房价难再大涨”不是某个人的个人观点,而是大趋势。
朱民敢在央视说出来,不是因为他敢说,而是因为这已经是官方想让大家接受的共识。
你要知道,他这种能量的人不是那种容易被情绪带走的人,能让他哽咽的只有一件事: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他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30.3%,比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加起来还多。
这话不是空话,里面有很强的指向:房地产的时代过去了,真正值得托付信心的,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很多人习惯性地把房价当成“晴雨表”,觉得房价跌了就是经济要完蛋。
房价本质上是过去二十年那套“土地财政+城镇化”的结果,是一种阶段性红利。
而现在中国经济要找的是下一个支点。朱民指的很明确:高端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服务业升级。
房子能不能涨,归根结底还是得看你收入能不能涨。收入涨了,房价自然能稳住。收入涨不上去,你房子再多也没人接盘。
这背后还有个更深的逻辑。以前我们习惯于“房地产绑架经济”,所有资源都往里砸,结果制造业、创新产业被挤压。
你想啊,大把人背着30年房贷,哪还有精力折腾创业?
企业把大把资金投进土地拍卖里,哪还有资本做研发?房地产变成了一个黑洞,吸走了太多养分。
现在转向成本派的逻辑,就是要硬生生把这个局面扭过来,让钱不再流向炒房,而是流向科技、制造和服务。
短期看,这会让很多人不适应,尤其是手里有房的人,感觉财富缩水。
这次这个节目虽然叫“方向与信心”,但它真正想传达的,不是“房价会再涨你们放心”,而是“别再把希望寄托在房子上了”。
接受房价难涨这个现实,反而能让你心里更踏实。因为你知道方向在哪。方向不是回到过去的房地产盛宴,而是往前走,去开辟新的产业,新的机会。
那有人会问了,我普通老百姓,既不是工程师,也不是企业家,我能分到啥红利?
高端制造让顶尖人才赚到钱,但这些钱最终会通过消费、通过服务业流向更多普通人。
比如新能源车火了,背后是整个产业链数百万个岗位。人工智能爆发了,背后是无数培训、应用、运维的机会。
你可能没法设计芯片,但你完全可能在服务业里找到分到蛋糕的办法。你想想,那些收入高的人不把钱投到房地产,就会去旅游、去消费。
所以朱民最后说的那句话挺意味深长的:“买房是被迫的,但租房是选择。当你能选择的时候,你就会有信心。”
过去我们很多选择是被迫的,被迫上车买房,被迫追赶潮流,被迫透支未来。
现在慢慢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哪怕只是选择不把全部希望压在房子上,那也是一种自由。
更关键的是,你能不能看清楚大方向,然后在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房地产时代过去了,中国制造的时代正在上路,这才是值得真正托付信心的地方。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可以点赞转发。 ——本文转至微信公众号:白梦手札
朱民教授简介: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 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兼任“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校董、世界经济论坛董事会常务董事。朱民博士于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此前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和中国银行副行长。
研究领域:
国际金融,银行业务,宏观经济
演讲主题: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