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李清照的灵气和才气,可不能漏了她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首词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样,主题也是“想老公”。据考证可能写于大观二年(1108年)。
那年重阳节前后,丈夫赵明诚与妹夫李擢游天仰山,李清照一个人在青州归来堂,独守空闺又逢重阳,难免“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她与丈夫久别的原因另有说法,这些说法也只是一种猜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词一起笔就定下了情感基调。节令虽然进入秋天,但见不到一点秋高气爽,天空整天都笼罩着“浓云”,地上都密布着“薄雾”。这样的鬼天气特别容易使人感到闭塞烦闷,如何挨过这一天叫人发愁。
“永昼”通常都是指夏天,夏至那天白昼的时间最长,到了重阳节前后白天会不断变短,这里的“永昼”是词人的心理感受,所谓“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要是心情快乐怎么可能嫌“永昼”?又怎么会发“愁”?这七个字同时写出了风景与心境。
外面是“薄雾浓云”,那就只好在家里消磨时光,这就有了“瑞脑消金兽”。瑞脑又叫龙脑,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熏香。金兽指兽形的铜香炉。室外是“薄雾浓云”,室内是香烟缭绕,我们不难感受词人的百无聊赖。
白天光阴十分难挨,晚上的时光也不好过。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佳节又重阳”,重阳佳节本是喜庆的日子,词人不只没有半点喜庆,反而觉得佳节特别烦人。
这一句让人想到李后主的“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达了内心的厌烦。佳节、东风本属良辰美景,一个“又”字使它们变得讨厌烦心。对于李清照来说,心爱的丈夫不在身边,重阳佳节只加深孤寂苦闷。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纱橱”就是防蚊子的纱帐,周邦彦《浣溪沙·四之三》说“薄薄纱厨望似空”。佳节心上人不在枕边,字面上说是“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纸背的意思是说自己心里拔凉。

上阕把重阳节的环境和心境,写得形象、细腻、逼真:户外“薄雾浓云”给人添堵,室内的孤独又惹人心烦;白天要“愁永昼”,晚上又“凉初透”——室内室外都难受,白天夜晚都难熬。
过片写重阳节的应景: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典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成了最常用的咏菊典故,重阳赏菊也成了最常见的风俗,如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暗香”指菊花的幽香。黄昏后在东篱把酒,赏重阳金菊,染两袖清香,本是节日的应景雅兴,也算晚间消愁解闷。可是,如此佳节,如此菊花,如此美酒,她只能独酌独赏,这更引起了对异地丈夫的思念。

“有暗香盈袖”化用《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的诗意:“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有暗香盈袖”自然让她想起了“路远莫致之”,古人或一有好事就思念亲人,或一遇美景就怀念远人,除上面《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的诗句外,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一边思夫心切,一边“路远莫致”,这就引出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大家读词常苦于理不清意脉,理不清词人情感发展的线索。我们看看这首词下阕的意脉。
因外面让她触目伤心,她便回到闺房以平复一下心情,这样从室外的“东篱把酒”,过渡到室内的“帘卷西风”。
“销魂”是指极度的痛苦伤心,也指因兴奋而飘飘欲仙,此处暗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离别的愁苦伤痛。怎么能说清秋不让人黯然神伤呢?当西风卷起珠帘,室内的佳人比室外的黄花还要消瘦。

在诗歌中,以花容比喻容貌十分常见,李清照本人也用这种比喻,如她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下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将人和花比瘦则非常少见,有人将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如梦令·春景》)拿来比较,其实秦观是拿人与杨比。仅南宋程垓才是拿人与梅花比:“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不过,程垓把话说得太直,不及李清照委婉工巧。
古往今来,人们对“人比黄花瘦”一片叫好,明代茅暎在《词的》中说:“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销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也认为:“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都几许’句,正同妙也。”我觉得,只有在“帘卷西风”的一刹那,“人比黄花瘦”才妙不可言。大家试想一下,西风突然吹开珠帘,看到“人比黄花瘦”的佳人,还有比这更有诗意的仕女图吗?
语言明白如话而又工巧秀雅,言情委婉细腻而又晓畅清晰,更别说比喻的新颖奇妙,写景的生动传神了。
手机:13811229543 电话:13811229543
邮件:376817365@qq.com